一舟集团

首页 > 服务支持 > 常见问题

美国GPS垄断被打破!中国北斗、欧洲伽利略崛起美急砸钱保地位

美国GPS垄断被打破!中国北斗、欧洲伽利略崛起美急砸钱保地位

来源:极速体育nba    发布时间:2025-11-06 18:56:40 1
中国的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后,能够在亚太地区提供1米以内的高精度定位。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因为不受美国控制,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新选择,这使得曾经主导全球的美国GPS系统,开始面临多方挑战。美国为了保住

  中国的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后,能够在亚太地区提供1米以内的高精度定位。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因为不受美国控制,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新选择,这使得曾经主导全球的美国GPS系统,开始面临多方挑战。美国为了保住自己的信号霸权,投入了数百亿美元来升级GPS系统,但这些升级是不是能够让美国恢复以前的垄断地位呢?中国北斗和欧洲伽利略系统又凭什么能够打破GPS多年来的全球统治?

  我们现在几乎离不开的GPS,其实就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满足军事需求,开始研发GPS系统,并且直到80年代,里根政府才决定将其对民用开放。这一开放,催生了数万亿美元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汽车导航到物流追踪,从手机定位到金融交易,GPS慢慢的变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设施,几乎无处不在。

  然而,GPS早期的设计思路中,也埋下了隐患。为了让更多设备能够接收到信号,GPS的民用C/A码功率设定得非常低,仅相当于一个25瓦的灯泡,而且其信号结构公开。这就导致了造一个能干扰GPS信号的设备成本非常低,几百块钱就能让一个区域的导航系统失效。而更为危险的是,所谓的欺骗攻击:通过广播虚假的信号,误导油轮觉得自身在安全海域,或让电网的时间同步出错,造成连锁故障。

  然而,真正打破GPS垄断的,是其他几个国家导航系统的崛起。2020年,中国北斗完成全球组网,它不仅能在亚太地区提供高精度服务,还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设立地面站,扩展到了非洲、欧洲等地区。欧洲的伽利略系统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它的民用定位精度一样能达到1米以内,并且完全由欧洲独立控制,不必依赖美国的影响力。

  对于那些不希望受美国技术影响的国家来说,伽利略系统成为了理想的选择。比如巴西的一些农业合作社,就用伽利略的信号来指导农机进行播种和收割,这不仅精度很高,而且也不用担心政治因素导致的服务中断。虽然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发展较慢,但它在强化军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成为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等战略地带的重要支撑。

  随着这些系统的出现,全球的定位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市面上的智能手机,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几乎都配备了多频多模芯片,可以同时接收GPS、北斗和伽利略的信号。去年有机构做过一项测试,发现在城市高楼林立的地方,仅依靠GPS定位误差可能会超过10米,但如果同时开启北斗系统,误差可以缩小到3米以内。对于快递员和网约车司机来说,定位精度的提升意味着更少绕路和更高效率,对于物流公司来说,精准的定位能够减少货物丢失的风险,降低成本。

  对于美国来说,GPS不再是唯一选择,这无疑是一个打击。过去,美国能够最终靠政治手段切断某个地区的GPS信号,从而对该地区的经济和民生产生重大影响,但现在,即使GPS信号被切断,全球许多行业仍然能够依赖其他系统正常运转。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美国决定启动GPS历史上最复杂、最昂贵的升级计划,建立GPS III卫星群和OCX地面控制管理系统。美国太空军表示,这个组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技术堡垒,不仅保证民用信号的开放性,还要为美军提供一个坚固的安全防护网。负责制造GPS III卫星的是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之前的卫星相比,GPS III的定位精度提高了三倍,抗干扰能力也提升了八倍。

  GPS系统的飞跃,重点是新的军用M码信号。这个信号不仅加密程度极高,还能够定向增强。军事专家分析,M码的全面部署是为了应对大国间冲突中的电子战威胁。在乌克兰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GPS干扰设备,导致许多依赖传统GPS的无人机失控,精确制导武器失效。美国担心,未来若遇到更强的对手,传统GPS系统可能不足以支持军事行动,因此,GPS III的M码其实就是为美军的定位系统加了一层“金钟罩”。

  但光有先进的卫星系统还不够,必须配套一个强大的地面控制管理系统来协调,这就是由雷神公司负责研发的OCX地面控制管理系统。如果把GPS III卫星比作拳头,那么OCX就像是“大脑”,卫星的轨道调整、信号加密、故障排查等任务,都一定要通过OCX来完成。然而,OCX的研发难度远超预期,雷神公司多次低估了项目复杂性,导致交付时间延误,预算也超支。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报告数据显示,OCX的交付比原计划晚了四年,成本超支了超过120%。直到2024年,OCX系统才进入关键的交付和测试阶段,随着这套系统逐步上线,GPS III卫星的全部能力才得以发挥。

  为了保持民用市场的优势,GPS III还增加了一个新的民用信号L1C。这个信号设计非常巧妙,可以与欧洲伽利略的E1信号、日本QZSS的L1C信号无缝兼容。也就是说,手机芯片厂商只要支持L1C信号,就能同时接收GPS、伽利略和QZSS的信号,不需要额外研发不同的芯片。这样一来,全球80%以上的智能手机芯片厂商,仍然会把GPS作为默认主定位系统,而将伽利略和QZSS作为辅助系统。

  尽管如此,美国的升级计划代价巨大。根据GAO的最新报告,GPS现代化计划的总成本已超越了300亿美元,相当于三个尼米兹级航母战斗群的造价。而且后续还需要持续投入,卫星的维护、OCX系统的更新和新信号的推广,都需要大量资金。美国愿意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最终的原因在于GPS不仅是一个定位系统,它还是美国全球影响力的支柱。一旦失去对定位信号的主导权,美国在军事、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优势将会被削弱。

  尽管美国投入了巨资升级GPS,但全球定位系统的竞争并没有因此消停。相反,中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都在加快研发下一代系统的步伐,这场信号霸权的争夺已经从卫星层面延伸到了更前沿的技术领域。中国北斗的下一代规划已经很明确,到2030年前,将发射新一代卫星,把全球定位精度提高到0.5米以内,并新增星间激光通信功能。这种通信方式不仅传输速度更快,还能有效抗干扰,即使地面站遭到破坏,卫星之间也能自主组网,保证信号不中断。

  欧洲伽利略系统也在推进中,计划在2025年发射第二代卫星,新一代伽利略卫星将加强抗干扰能力,并增加反欺骗功能,能够迅速识别并屏蔽虚假信号。俄罗斯则着重发展北极地区的覆盖,GLONASS系统在高纬度地区的信号覆盖一直有优势,俄罗斯计划在北极圈内新增多个地面站,同时加星的抗寒和抗辐射性能,确保在极端环境下,俄罗斯的舰艇、战机和导弹能够正常获取定位信号。

  回顾GPS这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从全球垄断到如今面临多方竞争,可以说这场变革背后是全球科学技术实力的重新洗牌。美国投入数百亿美元升级GPS,不单单是为了修复一套老旧系统,更是为了保持在全球技术领域的话语权。而中国北斗、欧洲伽利略的崛起,打破了技术垄断,让全球用户拥有了更多选择,也推动了定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定位系统的多极化,或许是打破技术霸权、推动各国平等合作的关键一步,毕竟,太空的信号不应属于任何一个国家,而应该服务于全人类的发展。

评论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