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铜缆系统

对标最高标准!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再出发 社会科学报

对标最高标准!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再出发 社会科学报

来源:极速体育nba    发布时间:2025-04-19 20:03:26 1
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一重要论述瞄准束缚市场活力的卡点堵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

  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这一重要论述瞄准束缚市场活力的卡点堵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  刘亮/副所长、研究员    李珞珈/硕士研究生

  要素市场作为打破市场分割,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具有无法替代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此,习强调要“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水平发展”。

  自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省市就从各类要素交易市场的建设入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以提升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速度与效能。

  一是人才市场一体化合作逐渐深入。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紧紧围绕打破人才壁垒,破除流动瓶颈障碍,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统一规范了劳务派遣用工行为,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平台,细化了跨区域人才和职称互认工作,实现了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为人才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长三角已形成以两院院士、高被引科学家、领军人才、研发人员等构成的人才梯队,每万人拥有R&D人员达到83.71人年,截至2023年,长三角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98.35万人年,占全国的近1/3。

  二是拥有大量的全国性要素市场。上海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外汇等各类全国性要素市场,这些市场平台正不断拓展服务半径和服务领域,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274家公司可以提供投融资服务的同时,还通过与长三角地方政府、证监局合作,设立在地服务基地,强化上市公司培育、指导与风险防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维护金融市场秩序。202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通过主板和科创板以IPO的方式为全国17个省市的32家公司可以提供了总计326.79亿元的直接融资。上海证券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为各地政府和公司可以提供了总计78.4万亿元的债券发行服务。上海期货交易所围绕能源转型打造长三角油气一体化市场,为能源产业提供风险管理与价格发现的有力工具;上海票据交易所推出供应链票据、“贴现通”“票付通”等创新业务,2024年累计为中小企业融资与交易了103.26万亿元的票据,日均发生额为4113.92亿元,极大强化了全国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和流动性。

  三是区域性要素市场合作显著。目前,长三角区域间的技术交易市场合作加强。2023年,长三角地区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达到2.5万余项,技术交易金额达到1863亿元。其中,上海向苏、浙、皖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为744.32亿元,向苏、浙、皖输出专利1638件,上海的创新策源功能正在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平台日益凸显。此外,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完成挂牌项目21442宗,挂牌金额1680.06亿元,实现成交6409宗,实现成交金额1937.29亿元。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共完成交易220187宗,交易金额41502.56亿元,集中发布交易信息530921条,涉及经营主体381529个。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海交易集团等新型要素市场正在热情参加国家相关交易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是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合作加快,信用信息等相互连通稳步推进。围绕长三角信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数字化的软联通,长三角加快数据共享的“大动脉”建设,加快跨区域数据共享,推进数据转化、数据汇集、数据清洗和共享流程再造等环节建设,在密切了解长三角区域民众生活情况的同时,也为要素市场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79万个,累计共享交换政务数据14.74亿条,并赋能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绿色“双碳”、气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促进长三角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长三角正在积极建设算力共享机制,将为长三角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场景应用注入新的活力,并由此带动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进一步协同创新和发展。

  虽然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但与习提出的“龙头带动”的要求和长三角产业创新发展对要素市场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在人才市场中仍存在人才竞争,“引才多、留住难”的问题;长期资金市场对新兴起的产业特别是新兴起的产业龙头的培育支持不足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也任旧存在;区域性要素市场任旧存在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服务长三角的能力仍然有待逐步提升的问题。此外,要素市场基础设施如数据平台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法律和法规体系、市场生态体系等一体化合作仍有较大提升的需求。为此,仍需“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

  一是规则引领,在要素市场规则标准统一过程中打破市场间的壁垒。与商品市场不同,要素虽然因地域时空分布不同而不同,也会带有部分“个性化”的特征,但由于其“原材料”的特征,即往往流动性更强,对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也更迫切,更容易形成市场化的统一规则,因此,要围绕全资源、全要素市场交易制度和规则的互联共享和联动协同,持续创新交易和服务机制。为此,一方面要让全国性市场(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规则标准和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此,要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和规则,围绕提升国内外资源要素配置功能,快速推进重大制度创新,增强对资金、数据、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类要素市场的自身特点,快速推进区域性市场相关交易规则的统一,加强市场间在信息公开披露、项目推介、交易规则、联网交易等的一体化合作,开展凭证互认、交易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如在支持数据市场、技术交易市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等新兴要素市场参与全国性要素市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通过与全国性要素市场对接为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奠定基础。

  二是加快相互连通的信息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要素在市场间循环畅通奠定物质基础。信息和数字化基础设施是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的“高速公路”,是降低要素交易成本和费用的前提。为此,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破除数据与信息“孤岛”这一目标,加快长三角要素市场相互连通的基础设施城市网络建设,加快推进5G、千兆光纤跨区域共建共享,快速推进IPv6规模部署,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紧建立长三角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和人才征信系统,搭建长三角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共享的平台体系,着力推动长三角“城市大脑”体系和“长三角基础科研设施平台”等基础平台建设。同时,要加快探索数据共享、平台一体的实现机制,通过共同打造统一的制度标准体系、联通共享体系、创新资源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一张网”,并深化“联”的要求,强化“通”的机制。

  三是围绕促进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市场实现要素与产业对接匹配的效率。习一再强调,活跃长期资金市场,更好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好“五篇大文章”。因此,只有厚植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协作发展的土壤,更好地服务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打造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才能在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打造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完善促进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体制机制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保障,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加快建设有利于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各地创新性要素市场如数据、碳排放、水资源利用、技术转移和转让等过程中,建立生产和税收共享机制,鼓励相邻省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联合制定环境生态的规划,建立生态环境合作补偿机制,通过市场手段解决相邻污染问题,推广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河(湖)长制,通过河流流域建立环境监督一体化协调机制、负责人机制,保护全流域环境等。另一方面,要加强跨区域要素市场之间的监管合作,健全联合监管执法机制。在全域范围内推动诚信记录共享共用,加强信用建设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跨领域市场监管会商制度和全方位协作联合奖励惩罚机制,加强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总体统筹,提高市场监管政策执行的协同性。建立经常性和临时性市场会商响应机制和重大监管事项通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共享、线索通报、证据转移、案件协查等制度。同时,加强长三角联合立法协同,完善有利于长三角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法律和法规体系。

评论一舟